走近乡村
王先明
评分 7.1分
《走近乡村: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索》梳理、总结了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理论论争的历史进程与走向。此书不仅对于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农”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演变,以及“旧三农”问题和“新三农”问题的差异与关联等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解决今天现实的“三农”问题等,亦有直接参考价值。它具有完备性、系统性和理论认知的深度。其思想脉线埋设的
变动时代的乡绅
评分 7.6分
《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对于民国以来的乡制变革作了较系统的考察。由工业化浪潮引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动:一方面,是原始村落正在成片地急剧消失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另一方面,是传统乡村的生活模式、社会结构、乡村文化和信仰体系等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动。乡村社会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基础,华夏文明主要是建立在乡村社会基础上
网红经济3.0 自媒体时代的掘金机会
评分 4.6分
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
评分 暂无
新时期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不无值得反思的问题。作者注意到,社会史、文化史研究日渐聚焦于日常生活和个人体验,却刻意回避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运动的关注;日渐深入解析群体生活的样态风情,而无视精英或社会运动领袖的行为与选择。那么,一旦失去对重大历史事变和社会运动发展的关注和解释能力,它还是社会的历史么?本书是作者近年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集结,聚焦社会史研究的方法与未来,政策得失与观念演进,
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思想与实践论集(上下册)
本书荟集王先明等学者的研究论文,按历史分期归类,立足于丰富的史料,从不同视角论述了中国乡村建设的思想变迁和不同实践,以期为当代“三农”问题解决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从清末到当代,如何复兴乡村,是无法绕开的现实问题。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予以推行。孙中山、梁漱溟、晏阳初等人,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乡村建设思想。“重农务本,国之大纲。”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
中国近代史(1840—1949)(第2版)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分为十六章,简述鸦片战争以来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全书以重大历史事件的展开为轴线,以政治、经济、社会、思想与文化的历史变迁为基本内容,在试图呈现中国百年历史影像的同时,力求揭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动因和时代特征,并从中寻求建构在历史事实基石上的理性认识。本书立足 “通史”视角,倒不是因为纵向之“通”(1840—1949),而是努力于政治、经济
生命的真相:觉醒以后
本书共分为三章, 主要内容包括: 觉醒之后 ; 与知一起, 与念同步 ; 你我同在。 王先明,“人之源”机构创始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更多的人带来快乐、健康、幸福的生活,愿大家都有美好的人生。
生命的真相:原来如此
作者对人生、对自己、对一切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见解和感受,在书中作者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入手,将真情实感与对人生的思考相结合,鼓励读者敞开心扉去面对人生的种种。作者通过自己的个人体验,结合哲学、现代科学,以谆谆教诲之语解难答疑,最后给出具体的方法,以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的身体感官知觉去实践,获得身心的释放和自由。本书行文轻松活泼,表述朴实无华,所述故事真切,更重要的是,处处体现着作者自身的智
追空时代
朋友,新纪元了, 咱们不比物质、钱财了, 现在开始比健康与幸福感, 比谁的心更宁静、更祥和了。 药物、医术都无法给予我们长久的健康与安详, 唯有心法能给我们长久而彻底的健康与安详。
晋中大院
评分 7.8分
从小生活在乡村,只是从远山近水的视野中,能够感受到乡村的无边无际,儿时的我真不知道山的那边除了自己熟悉的村子之外,还能有什么。乡村是什么?在孩童的心灵里,村头场院里高高堆起的谷草垛、码放的齐整整的麦草山,才是自家的村子;村首那残破的奶奶(送子观音)庙,亲族老人们在封禁甚严的年代偷偷给奶奶神进香的那份胆怯与虔诚;逢五遇六的庙会上人山人海的喧闹,戏场内青年男女的打闹与嬉戏;星辉月朗下端着盛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