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之交
陈乐民
评分 7.3分
编辑推荐 : 从东方经验凝视西学因素,从西洋哲学反观故有文明 内容简介 : 《中西之交》,辑录了陈乐民先生关于中国和西方对比的一些经典文章,分为两部分。辑一,主要谈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些思想史问题。辑二,主要是西方哲学家对于中国的认识,以及中西哲学家的一些对比。 陈乐民做学问的最大兴趣,倒不一定是人们一般了解的国际问
读书与沉思
评分 7.0分
陈乐民(1930—2008)国际政治与欧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原欧洲学会会长。 “陈乐民作品”凡九册,整合收录了作者主要的文章随笔、学术专著及译著。 此次出版的《欧洲与中国》、《敬畏思想家》、《读书与沉思》、《在中西之间:自述与回忆》四种为文集,以十余部已出版的作者自编、他编文集为主体,按主题、写作或出版时间递次
敬畏思想家
评分 8.0分
启蒙札记
作为国际政治和欧洲学家,作者在卷首语中写到:“至此,我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思考,只弄明白了一个简而明的道理:我挚爱的祖国多么需要一种彻底的‘启蒙’精神。”何谓启蒙?作者引领读者去探求启蒙的历史过程、了解思想家的代表、反思中国的启蒙。在今天人们对“启蒙”的理解五花八门的时候,看看这部小书,会有新的心得体会。 陈乐民 国际政治与欧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
对话欧洲
评分 8.2分
《对话欧洲》主要内容:两位学者在平时的读书、写作生活中,向以挖掘史料、独立思考为乐事,常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审视、批判自己所属的文化与社会。在此,他们带着各自的观点、问题与疑惑,闲聊历史上的欧洲或中国。闲聊跨越时空,远眺17到19世纪的欧洲社会,围绕着启蒙精神和公民社会两大主题,聊及政治理念、哲学思想、市民文化、宗教、民族、市场经济、革命、政党、全球化等等诸多方面,也涉及了众多的历史人物……<
学海岸边
评分 7.5分
陈乐民,193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前所长、前欧洲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戴高乐》、《撒切尔夫人》、《东欧剧变和欧洲重建》、《西方外交思想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主编并主要撰稿)、《欧洲文明扩张史》、《十六世纪葡萄牙通华系年》、《欧洲文明十五讲》、《徜徉于
文心文事
评分 7.9分
中西两大文明,都是异质奇珍,各有殊功,比优劣极易失之浅薄,或单凭比较者的本人好恶;比相同,则难免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在这部文集里,作者将以其哲人般的睿思,带领我们一起品评中国文学,回顾中西交流的历史,探询哲学在历史中的作用,为我们寻找中西相交之途径指出了一点线索。
“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评分 8.6分
一、“欧洲观念”的孕育和形成 二、“欧洲观念”的政治内涵 三、“欧洲观念”的民族因素 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欧洲观念” 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观念” 六、今天的“欧洲观念” 结束语——“欧洲观念”含义的演变
西方外交思想史
评分 9.1分
姓 名: 陈乐民 研究领域: 国际政治、欧洲文明 职 称: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第一届荣誉学部委员 职务/所在部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前所长 学 历: 本科 联系方式: 个人简介: 1930年1月出生,男,汉族,北京人,中共党员,1953年7月
欧洲文明的进程
评分 9.7分
陈乐民 193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著述举要;《戴高乐》、《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撒切尔夫人》、《东欧巨变和欧洲重建》,《战后英国外交史》(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主编)、《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译者)、《十六世纪葡萄牙通华系年》、《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合著)、《陈乐民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
欧洲文明十五讲
评分 8.5分
本书系陈乐民先生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授课的讲义,典藏版修订了文字并增加了插图。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欧洲文明发展的历史,并着重讨论了欧洲文明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时段,如欧洲文明的起源、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本书融汇了作者多年研究和治学的心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了解欧洲历史文化的通识读物。
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
评分 8.9分
大家小书,漫谈欧洲启蒙精神,探索欧洲公民社会,反思东西文化差异。 启蒙主义者总是在自我批判,在公民社会中起了很大作用。就此意义而言,启蒙永远没有结束。 我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思考,只弄明白一个简而明的道理:我挚爱的祖国多么需要一种彻底的启蒙精神。——陈乐民 当一切变得费解时,人们往往借助恐怖和暴力重新建立一种制度,这当然是与启蒙和公民社
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
今天的欧洲已经不是过去的欧洲了。我认为,这是欧洲在国际政治上最有意义的变化。我在这本书里想要做的,归结起来,就是抓住一条主线,即根据战后四十年来欧洲在国际政治中地位的变化,特别是它在东西方关系中的处境,通过各种重大国际事件探究其独立发展的脉络和遇到的问题。这是欧洲各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决定政策的最重要的客观依据。我以为,脱离开战后出现的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这一基本时代特征,就无法说清楚今天欧洲之
戴高乐 撒切尔夫人(陈乐民作品)
评分 7.8分
夏尔·戴高乐,是当代法国的伟人,也是20世纪接触的国际风云人物。⋯⋯要了解戴高乐其人,必须了解“民族”这个概念在他一生中所具有的分量。可以说,他无时不把民族振兴的大业当作第一位的问题,把法兰西的民族命运同个人的前途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民族主义的戴高乐哲学的核心,抽调 了“民族”这个基本要素,也就无所谓人们习称的戴高乐主义。 玛格丽特·撒切尔是一个女人,又有一个“铁夫人
欧洲文明的进程;对话欧洲
评分 8.3分
我在少年时期,即有一种印象,欧洲是个很小又很远的地方。法国诗人瓦莱里曾叹惜说:“欧洲只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块小海角呵!”然而这“海角”十分美丽而富饶,是一片生长着鲜花绿草的花园。尤其在精神领域里,这“海角”从来都是人文荟萃之所,世世代代聚集着那么多有世界影响和有历史影响的哲学家、科学家、诗人、音乐家、画家⋯⋯每个世纪都向人类贡献出许多“精神精英”。 研究欧洲文明的发展史时,
欧洲与中国
20世纪的欧洲 ; “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欧洲观念”反映了两种含义的交织:欧洲是一个有自己“同一性”的地区,欧洲主义坚持这一面;欧洲是不同的民族国家组成的欧洲,民族主义坚持这一面。实则欧洲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矛盾统一是一种常态,综合在同一观念里,也贯穿在欧洲历史发展中。 20世纪的百年,欧洲走过了衰落与中兴、分裂 与合并、一体与分立的曲折而丰富的历程,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在世界政治棋盘上被边缘化了。特别是二战后的
20世纪的欧洲
20世纪以来,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 作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向何处去? 《冷眼向洋》书系从19世纪留给人类社会的问题谈起,讲述百年间美国、欧洲、俄罗斯走过的不同道路,这三块地区的经验,都各自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时期对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书系没有拘泥于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单纯叙述,而是从社会发展的既成事实
在中西之间
本书带有思想自述的性质。作者将自己半个多世纪来家庭教育、求学、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以及主要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娓娓道来,并不时融入当时和现今的思考,犹如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发人深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位学者的精神风貌及所处时代的特点。 陈乐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欧洲学会原会长。1930年生,在大学毕业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长期从事“民间外交”、国际政治和
评分 8.1分
&nbsp;&nbsp;&nbsp;&nbsp;写这本书的意图是想说明欧洲文明是在怎样的历史人文条件下成长、发展和向外扩张的,从而探讨欧洲文明的特殊成因和内涵,以作为加深了解我们自己的参照。今天的世界是越来越连成一片了,了解别人几乎是剖析自身的必要条件。
一脉文心
评分 8.8分
陈乐民先生(1930—2008)属于这样一代人:出生于民国时期的旧式家庭,接受过传统的蒙学教育,长大后进入新式学堂,经历新思潮洗礼。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之时,他们刚好大学毕业,怀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向往步入工作岗位,投身祖国建设。比起之前较早的一代,他们在青年时期的人生选择更紧密地与国家需要相连;比起“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他们又多了一分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惦念。 195
评分 8.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