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远行
陈存仁
评分 6.5分
郑和出海的船中常带有三种人物。一种是道教的法师,一种是念经的和尚,最有趣的是还有两个卜卦算命的人。还有更奇怪的,有时船上居然还带着两名稳婆,即近代所谓接生婆。我初初看到这个记载,觉得非常诧异,再继续看下去,原来郑和每到一处,总要设帐施诊给药,还教导当地土人如何接生。马哥孛罗在十七岁那年,随着父亲与叔父来到中国,当时的元朝皇帝非常喜欢这个年轻小伙子,带他骑在皇帝的象背上去打猎,准许他在富丽的大
被阉割的文明
评分 6.4分
因身为一国之君的李后主在宫中创行缠足,李后主的词更为人所稔知,所以考证缠足的人,都把这件事推到李后主头上,何况李后主是亡国之君,当然有许多正人君子写文章时,常把这件事说是亡国的不祥之兆。作者认为窅娘并不是缠足的创始人,李后主只能算是提倡人。 本书作者考证所得的许多事,可能会令读者拍案惊异,认为世界各国哪里会有这种荒谬情况,但图文俱备,绝非无稽。 陈存仁(1908-199
抗战时代生活史
评分 8.4分
本书是“陈存仁作品”之一本,与《银元时代生活史》可以看作是作者自传两部曲。书中描写了上海沦陷后,作者目睹的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残暴行径以及个人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生活经历。书中所述情节曲折离奇,曾被美国某大学中国同学会改写为话剧剧本,在美国多所大学上演。 这是一部上海版抗战史话,记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可读性强。 陈存仁(1908—1990)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原名陈承沅,出生
阅世品人录
评分 7.6分
银元时代生活史
评分 8.6分
我童年时,是使用银元的时代。 “银元”早期在上海,叫做“银饼”,这是咸丰六年(1857)上海富商私家所铸造的。这些富商都是经营“沙船”生意的。所谓沙船,是十丈有余的木杆大帆船,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这种黄沙混合了石子和泥土,叫做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种沙船厂,雇用员工数以百计,每月发工资时,免得称量碎银引起争执,所以就由富商王永盛(即王信义沙船厂)
津津有味谭
评分 8.7分
《津津有味谭:国医大师陈存仁食疗食补全书》内容简介:中国的养生食品,要点有三:第一要售价廉,第二要生产便,第三要功效验。几千年来,就在这“廉、便、验”三个条件之下,这些食物维护了我们广大人民的生命。全国人民爱好的廉价食物,往往就是营养最丰富的食品。譬如全国人爱吃的青菜、豆腐,作为菜蔬,历代食谱对之无不崇扬备至。
业外杂谭录
这是一本一边游历一边品古论今的书,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气息。作者在业医之余,兴趣广泛,交游广泛,藏书多,见识多,文笔勤,往往能将自己的游历和见识水乳交融地融为一篇通俗而又耐读的文章。本书详细考证了三个古人:徐福、袁枚和光绪皇帝,集中记录了在四个地方的游历:日本、韩国、英国伦敦和中国澳门,或于纪行中穿插考证,或于考证中复原古人,或于怀人时点缀旧事,或借旧事以抒发感情,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纵横
我的医务生涯
评分 7.5分
陈存仁,早年抗议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案”五位赴南京请愿代表之一,陆小曼,杜月笙、张学良、袁雪芬、戴笠等都曾求治于他,香港《星岛晚报》为其开设专栏十七年,他的诊所在满仓开业时,费穆、白沉、王人美、鲍方、王丹凤等众多电影界名人前去道贺…… 这是作者继《银元时代生活史》以及《抗战时代生活史》之后的又一本札记类作品。书稿展示了作者行医几十年所见所闻社会各阶层人士鲜活的生存状态,并由
津津有味谭·荤食卷
评分 7.8分
《津津有味谭:荤食卷》是一本关于食疗养生的经典著作。作者陈存仁师承国学大师章太炎、名中医丁甘仁、丁仲英父子;著名老中医之食疗食补全书,香港《星岛晚报》十七年连载。“津津有味谭”是著名中医师陈存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香港《星岛晚报》上开设的一个专栏。作者凭借其扎实的中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通俗的语言将各种食材药理药性进行了精要的说明,同时辅以奇闻趣事,是一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饮食
津津有味谭·素食卷
评分 8.1分
“津津有味谭”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享誉上海、香港的中医学专家、资深专栏作者陈存仁先生于香港《星岛晚报》上开辟的一个专栏。作者凭借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施诊经验以及广泛的社交经历,对130余种蔬菜、水果、中药材,40余种肉类、禽蛋类和水产类的食用方法、药用功效和与其相关的历史典故、逸闻趣事作了精到的叙述,其旁征博引、钩沉淘金、妙语连珠,实为一包蕴极丰的食疗食补全书。书中更集有古今民间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