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傅斯年
评分 9.0分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有关中国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论文集,一共收入了五篇代表作:《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篇与篇之间有联系,有系统性,探讨涉及到了中华文化的发端、早期发展、正统传承等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这几篇都是在发表当时极具新意,对古史研究有突破性和开创性意义的论述,其中的发现使史学界对中国上古史的认识有了系统的脉络可循。
城子崖
评分 暂无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傅斯年先生有关中国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论文集,一共收入了五篇代表作:《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篇与篇之间有联系,有系统性,探讨涉及到了中华文化的发端、早期发展、正统传承等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这几篇都是在发表当时极具新意,对古史研究有突破性和开创性意义的论述,其中的发现使史学界对中国上古史的认识有了系统的脉络可循。 傅
诗无邪
评分 8.4分
性命古训辨证
评分 8.5分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一部杰出著作,它将商周甲骨文、金文到先秦诸子典籍中的“性”、“命”二字逐一统计并分析,以其来源与演变论述先秦诸子的思想,最后推断宋明理学为先秦思想的承继与总结。此书从训诂学、考据学、语言学方法入手以微观字形、字义建构宏观思想史,鲜明地体现了傅氏“哲学乃语言学之副产品”的治学思想和严谨的学术风格。 本书是傅斯年
诗经讲义稿
评分 8.2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按照11个专题分为11堂课。这11堂课详细地介绍了叙语、泛论、诗部类说、楚辞余音、论伏生所传《书》二十八篇之成分、早的传疑文人、贾谊、儒林、五言诗之起源等知识,是青年学生学习国学知识的一本读物。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的文学史作了断代研究,论及诗、史、文、论,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颇具启发之效。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
东北史纲(傅斯年文集)
《东北史纲》是傅斯年在“九一八”事变后心焦如焚的情绪下赶出来的作品,主要是为了说服国联李顿调查团东北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此书大概旨在根据史书之记载证明东北属于中国,以驳斥日人“汉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之谬论。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他
天朝 洋奴 万邦协和
评分 7.9分
“焚书坑儒”有这回事吗?/《道德经》的五千字到底是谁写的? 看民国学界第一大牛人 蒋介石面前翘二郎腿的傅斯年 让孔祥熙‘宋子文连续下台的傅斯年 执大柄以定是非 戳破我们的历史“常识” 中国近代历史独立学者傅国涌导读 本书编辑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编选了傅斯年先生的政论、
傅斯年论历史
本书包括《史学方法导论》和《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两大部分,并附《性命古训辩证》。《史学方法导论》,实际为《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史学文辑》,收录了傅斯年先生1918年至1941年间有关史学问题研究的十三篇学术文章。《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傅斯年生前未能完成的一部中国古代史专著,虽为残稿,但学术地位及学术影响巨大。《史学方法导论》一书则完全代表了傅斯年提出的“史学即是史料学”的命题,是这种治史原则的
傅斯年论古典文学
《傅斯年论古典文学》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诗经文稿》两大部分,系作者为学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诗经》的课堂讲义。《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的文学史作断代研究,论及诗、史、文、论,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虽未最终完成,但目前现存部分亦有许多真知灼见,其中涉及《诗经》部分可与《诗经讲义稿》参看,而对汉以前文学的考证论述,尤其卓异。《
傅斯年讲诗经
此书原名《〈诗经〉讲义稿》,是史学家傅斯年1928年在中山大学讲授《诗经》时的课堂讲义。本书考证、注疏兼备,多有新解,作者系统梳理了历代《诗经》研究的成果,进而提出研究《诗经》既要欣赏其文辞,更要注重其作为历史材料和古代言语学材料的价值。书中分论风、雅、颂,是一本必读的《诗经》通论。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
老北大讲义: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
本书是傅斯年在北大任教期间的讲稿,虽未最终完成,但现存部分亦有许多真知灼见。该书系统地讲解、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包括诗经、楚辞、诗、书、论语、五言诗等方面,是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常备的一部资料文献,其研究理论与方法在相关领域内仍具有深远影响。 傅斯年(1896—1950),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教育家,20世纪上
材料与工具(传统学术的改造)(精)/文史存典
评分 8.7分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傅斯年生前未能完成的一部中国古代史专著。他从1929年开始着手写《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由于时局动乱和公务繁忙,他先后撰写的主要章节,分别以《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兼论鲁、燕、齐初封在成周东南后乃东迁》《论所谓五等爵》等为题目以论文形式发表。2002年,其学生、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对这些论文进行系统整理,以傅斯年生前所定书名出版面世。何兹
战国子家叙论 史学方法导论 史记研究
《战国子家叙论》集中了傅斯年的三部残稿。 《史学方法导论》只余“史料论略”部分,举例分析了不同类型史料的考证案例。 《史记研究》是一部讲义,讨论了几个有关《史记》作者与篇章的专门问题。 《战国子家叙论》是对战国时代各思想流派与思想家的考察。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
中国人的品德
傅斯年是知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他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中国人的品德》精选了傅斯年关于中国人的品德与中国文化的深层次思考,主要包括六部分:1.中国人的品德,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和政府,3.民主与自由,
春秋策
诸子百家学说,一览无余;华夏史诗绝唱,贯通古今。 本书收藏整理了傅斯年先生关于“战国子家”和《史记》的珍贵讲义资料,前者概括了诸子百家的源流和特点,后者则开创了现代《史记》研究的先河,两部分内容都是傅斯年巅峰时期的精华之作,至今仍为学界所推重。后人对文中涉及的相关历史篇目做了辑录,在附录部分还精心编撰了傅斯年年谱,具有很强的收藏性和阅读性。 傅斯年(1896-1950),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
现实政治
洞察现实政治之壶奥,痛陈积存千年之流弊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是北大大课堂之一。中国一切诗歌之原皆是长短句,词曲不必论,四言在《诗经》中始终未整齐,到了涌进人做那时的“古体诗”(如韦孟等及自四言诗出之智箴铭等等)。才成整齐的四言,七言五言从杂言的汉乐府出之痕迹亦可见。
史学方法导论
评分 8.0分
《史学方法导论》收录了傅斯年先生1918年至1941年的十三篇有关史学问题的学术文章。其中以《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为代表,在此文中,傅斯年先生不仅详细分析了各种史料发掘、鉴定与应用的方法,而且强调了“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的一贯观点。其他十二篇文章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