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
王岳川
评分 6.9分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
评分 8.2分
大学中庸讲演录
评分 7.2分
饮之太和:书法审美境界
评分 8.6分
中国书法是直指心性的艺术,在意象线条墨色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人们创作和欣赏书法,并非只是怀古之幽思或伸展林间笛音般的淡远情思,而是以这种直指心性的艺术,使人们沉潜到文化的深层去人生对话。历史上每一卷书法珍品都展示着一种人性的深度,都向我们叙述书法世界的故事,并使我们发现自己生命的审美意义。 本书重点展示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代表性作品及其审美风格:吞吐大荒妙造自然的篆书,积健为雄宽博大气的隶书,真
20世纪西方文论
评分 暂无
本书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尤其重视展示20世纪后半叶的新理论。20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引人注目的方面主要有四个:一是注重作者心理表现研究;二是注重作品本体研究;三是注重读者阐释接受研究;四是注重文艺的社会文化批判。本书在梳理各流派思想时,提纲挈领地从总体上描述了其历史走向及基本特点,并具体分列各章,详细分析了最有代表性的文论流派:心理分析及其诗学模式、现象学文论、存在主义文论、解释学与
美丽书法
本书以书法发展的脉络为经线,以各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米芾、赵孟頫等)和《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贴》等代表作品为纬线,展示了中华国粹书法的魅力,趣味插图、鲜活小知识和生动内容相得益彰,是孩子们了解这门古老艺术的最佳读物。 ------------------------------------ 编辑推荐:
文化输出
评分 7.4分
《文化输出:王岳川访谈录》内容简介:在我看来,只要对中国当代文化进行整体梳理,坚持全球化中东方大文化创新的理念,将中国传统与世界前沿思想相沟通,中国文化身份的获得和重建是任何人也阻拦不了的。当代中国的现实是:文化不仅整体上被西方忽略,也被我们自己忽略。明智的政府必须重视整体文化战略,明智的国民则必须热爱自己的文化,明智的知识分子则应该放弃文化消解游戏而开始文化身份的深刻重建。我们在全球化世界
发现东方
评分 6.6分
西方通过全球化让世界变成“地球村”,中国崛起让西方霸权日益变小。新世纪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核心在于:发现东方,文化输出!我们必得注意国家形象在国际化语境上的“水桶定律”--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引申开来,一个国家文化的对外形象面临的共同问题,即构成国家形象大国形象的各个部分往往优劣不齐,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水平。 大国形象包含四重形象:经
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
《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梳理,尤其重视展示20世纪后半叶的新理论。作者认为当代西方文论流派众多、错综复杂,各种理论独标新说,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互排斥又彼此补充。20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引人注目的方面主要有四个:一是注重作者心理表现研究;二是注重作品本体研究;三是注重读者阐释接受研究;四是注重文艺的社会文化批判。《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在梳理各流派思想时,提纲挈领地从总体上描述
书法文化精神
《书法文化精神》作者王岳川,在当代书法文化批评方面,王岳川教授近年来发表了多篇讲话和访谈,其触及问题的深度,发人深思。他认为,衡量一位艺术家最好的尺度,就是看他在当下日益盛行的流行文化或泡沫文化前所作反思的深度,以及对历史的深切了解所达到的文化哲学的悟性。只有庸俗的评论家,才会不负责任地对一切新潮的东西都一味地叫好,才会毫无原则地进行短期行为的平面性文化泡沫活动。在现代性的境遇中,艺术家的“
书法身份
《书法身份》是“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研究丛书”之一,该书通过对书法理论的总结和反思,使得大学书法的新思维能够推广到民间,成为大众的思想,进而能够在国际书法文化交流中逐渐成为新世纪影响他国书法的新理念。具体内容包括《中国书法的海外命运——与英国苏立文先生对话》《文化书法与书法文化生态——与韩国金炳基先生对话》《书法是世界上的独特文化——与季羡林先生对话》《中国书画应参与世界艺术立法——与潘公凯先生
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上下)
《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上下)》主要内容:北京大学的书法艺术传统深厚,可谓渊源有自、名家辈出。北大百年,在书法实践和理论建设上有着艰难而辉煌的历史。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继承北大艺术教育传统,坚持自身的人文精神和书法文化特性,显示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特色。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敬业精神,切实地推动着北大书法艺术教育与研究,并正为中国书法文化
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
评分 8.9分
纯粹的文艺理论家退隐和大哲学家关注诗学,是二十世纪西方学术界的一大特点。本书以独到的眼光、翔实的资料,对本世纪西方哲性诗学作了较为准确的总体把握,深刻地揭示了以下各流派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生命哲学与哲性诗学、现象学还原与本体论美学、分析心理学及其诗学模式、虚无境遇与存在诗学、解释学哲学与文本透视、接受理论与多元意义召唤、权力话语与解构策略、后现代危机中的哲性诗学、新历史视域中的文化诗学、后
书法里的中国(九说中国(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