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
汤一介
评分 暂无
“文化大革命”后,作者力图摆脱极左思潮的影响,努力追求以真正哲学思考的方式进行研究。本书以玄学家郭象为中心全面论述了魏晋玄学的产生、发展、特征以及在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书中通过对魏晋玄学范畴的研究来寻找中国哲学的范畴体系,梳理了魏晋玄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探讨了哲学方法对认识哲学思想变迁的重要意义,尝试把哲学的比较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并深入分析了魏晋玄学到唐初重玄学发展的原因。 汤一介
汤一介散文集
本书精选汤一介先生历年来的散文作品,包涵忆旧随笔、传统与现代文化评论和对《老子》《心经》《世说新语》的哲学解读等等,是汤先生学术生涯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也是了解儒释道哲学思想和现代中国曲折而丰富的思想史的方便门径。 汤一介,著名学者、作家、哲学教授。祖籍湖北黄梅,1927 年生于天津,1951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央文
郭象与魏晋玄学
评分 8.3分
《郭象与魏晋玄学(第3版)》内容简介:1912年11月31日,梁启超先生在北京大学作讲演,北京大学校“之所以异于普通学校而成为最高学府者”,“日研究高深之学理,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世界之文明是焉”,大学校之目的,既在研究高深之学理,大学校之学课,又复网罗人类一切之系统智识,则大学校不仅为一国高等教育之总机关,实一国学问所在,可视为一学问之国家也。且学问为文明之母,幸福之源。一国之大学,即为
瞩望新轴心时代
评分 8.2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评分 7.6分
人生的智慧:顺乎自然,热爱生活
“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 ✨三代传承的家国情怀,一世携手的伉俪情深✨ ----------------------------------------------------------------------------------------- 【编辑推荐
儒学十讲
评分 8.8分
名家推荐 汤一介先生是当代中国学术史上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问大家。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宽广深厚,其学问所及不仅广涉中西古今、儒道玄佛,且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均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李中华 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汤老10篇有关儒学的文章,大致反映了著者对传统儒学的深入思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论天人合一》《论知行合一》《论情
在儒学中寻找智慧
本书是作者在儒学研究方面论文的汇编,展现出作者对儒学现代意义所作的思考。书中探讨了儒家思想第三期发展可能性问题,阐述了作者长期思考与关注的儒家哲学中的真善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普遍和谐、内在超越性、内圣外王之道、道始于情、和而不同等理论问题,并分析了之所以编纂《儒藏》的原因、意义等问题。 作者:汤一介。
深夜一盏灯
评分 7.7分
本书收入了作者所写的散文与随笔,分为“在进退两难之间”、“我爱我家”、“北大,我的精神家园”、“所感、所思、所忆杂录”、“需要有不同的声音”、“文化随笔”、“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中国的‘老天爷’”等七个部分,其中追忆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家庭生活、在北京大学的学习与工作,并记录了平时的所思所感以及文化随笔等。最后两部分内容分别出自作者与人合著的《生死》、《天》两部随笔集。
我们三代人
评分 7.5分
本书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首次出版。全书以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祖父、父亲,以及作者自己的身世经历、人物关系、学术著述等内容,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 父亲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作者
天
《远近丛书:天》讲述了:中国古话说“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朝夕相处的人尚且不相同,何况远隔重洋,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呢?事实上,就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和眼光来看,也全然不同;中国古代诗人苏轼(1037-1101)早就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封闭的自我是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的:一个封闭的民族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
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
评分 7.1分
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第2版),ISBN:9787301174050,作者:汤一介 编
《郭象与魏晋玄学(第3版)》介绍了1912年11月31日,梁启超先生在北京大学作讲演,北京大学校“之所以异于普通学校而成为最高学府者”,“日研究高深之学理,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世界之文明是焉”,大学校之目的,既在研究高深之学理,大学校之学课,又复网罗人类一切之系统智识,则大学校不仅为一国高等教育之总机关,实一国学问所在,可视为一学问之国家也。且学问为文明之母,幸福之源。一国之大学,即为一国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
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
一部人类的历史,证明了一个事实: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国家不论大小,民族存在不论久暂,都或多或少、或前或后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人类文化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是全世界已经不存在的和现在仍然存在的民族和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文化交流则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丛书给读者以有关东方文化的知识,帮助他们了解什么叫
我的哲学之路
本书首次从哲学思想的角度,为自己的人生轨迹和部分学术成果做了梳理和评述。这部书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与历史的深刻思考、对传统文化现实意义的深层探究、对编纂《儒藏》和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深谋远虑,使人们对于“望之弥高”的哲学,倏然茅塞顿开、耳目一新。 我今后不能听别人的,得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讲的是一种普遍和谐的观念的哲学,这种合一的思维模式当然有其意义。中国
本书前四章全面论述了魏晋玄学的产生、发展、特征以及在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后十二章论述了魏晋时期著名哲学家郭象生平史实、哲学方法、哲学体系、郭象哲学中的理论问题,对郭象与向秀、裴頠、王弼、张湛等同期玄学哲学家的思想作了比较研究。
佛教与中国文化
评分 8.1分
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增订本,ISBN:9787301037072,作者:汤一介编
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
哲学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