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法
[德] 黑格尔
评分 9.4分
《论自然法》全名为《论自然法的科学探讨方式,它在实践哲学中的地位及其与实定法学的关系》。本书为青年黑格尔在耶拿时期发表在其与谢林合办的《哲学批判杂志》上面的一篇名文,全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二部分,黑格尔从自然法的研究方式的角度对西方近代自然法理论中的经验主义路向(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的自然法理论)和形式主义路向(康德和费希特的自然法理论)进行批判,第三部分,黑格尔基于(柏拉图、亚里士
耶拿体系1804-1805
评分 8.8分
本书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形成史中的第一个哲学体系,是研究黑格尔哲学思想发展的极其重要的著作。这是黑格尔在1803年撰写的三部“体系草稿”之一,即《逻辑,形而上学,自然哲学》,是最具代表性的。尽管本书遗留下来的是一份残缺不全的手稿,却具有两方面的意义:1.《耶拿逻辑》提出的“逻辑学”雏形对于未来黑格尔逻辑学体系的建立有重大意义,成为6年后分三卷出版的宏篇巨制《逻辑科学》(大逻辑)的理念和雏形。2
小逻辑
评分 8分
本书是《哲学全书纲要》的第一部分,通称《小逻辑》,以区别于《大逻辑》(即逻辑学)。全书除导言外,共分: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篇,反映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黑格尔的《小逻辑》是构成他的《哲学全书》的一个主要环节,它的好处在于把握住全系统的轮廓和重点,材料分配均匀,文字简奥紧凑,而义蕴深厚。初看似颇难解,及细加咀嚼,愈觉意味无穷,启发人深思。他的学生在他逝世后编订全集时,再附加以学生笔记作为附
逻辑学(下卷)
评分 9.2分
黑格尔的《逻辑学》,通称“大逻辑”,以别于《哲学全书》中的第一部分“逻辑学”,即通称的“小逻辑”。《逻辑学》共分“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编,前两编合称客观逻辑,分别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编称主观逻辑,出版于1816年。全书三编出版后,黑格尔又着手修订,仅完成了第一编“有论”部分。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评分 9.1分
在哲学史里,我们立刻可以看到,如果从一个恰当的观点去看它的题材,它自然会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但是即使它的目的被了解错了,它仍然具有它的兴趣。甚且一般人对于哲学和哲学史的目的愈益增加。因为从哲学史里人们特别可以推出一个足以证明哲学这门科学无用的理由。
历史哲学
评分 8.6分
本书汇辑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多次演讲记录,由其高足爱德华德・干斯教授整理而成。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公认为进入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系统的入门书籍;又因原为对应一般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而表述,故体例格式不必谨严深奥的高头讲章,照搬《哲学的传记史》作者鲁维斯所言,此书乃其“生平所读这类著作中最愉快的一部”,而占据全书篇幅甚多的例证解释,对于研究哲学不深的读者也是很熟悉的。其另一
法哲学原理
评分 9.0分
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
评分 暂无
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经典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青年黑格尔试图说明费希特《知识学》是如何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立场出发,以及谢林是如何从费希特的立场出发,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黑格尔发现费希特的唯心主义过于抽象主观和形式主义,他向读者说明,谢林的自然哲学是如何弥补这些缺点的 。在对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工作的介绍和批判中,黑格尔也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方法,尤其是经典的辩证法的雏形,由此奠定了本书在西方思
伦理体系
黑格尔,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志宏,男,1972年生,哲学博士,云南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德国哲学、政治哲学和先秦哲学。著有《事实性与时间》(云南人民出版社)、《悦学集》(云南科技出版社)等,译有海德格尔《讨论班》(商务印
本书汇辑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多次演讲记录,由其高足爱德华德?干斯教授整理而成。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公认为进入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系统的入门书籍;又因原为对应一般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而表述,故体例格式不*谨严深奥的高头讲章,照搬《哲学的传记史》作者鲁维斯所言,此书乃其“生平所读这类著作中最愉快的一部”,而占据全书篇幅甚多的例证解释,对于研究哲学不深的读者也是很熟悉的。其另一
美学
本书反映了黑格尔的主要美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书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首要因素是理性内容。本书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被海德格尔誉为西方历史上关于艺术之本质的*全面的沉思。 黑格尔(1770—1831),德国著名哲学家,其思想被誉为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峰。
天生深邃的黑格尔以文化深度潜水的姿态,探索生命、人的行为的基本面目。他构建的哲学体系似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人是由一切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质进化而来的,是除上帝以外的宇宙的最高形式。本书是其探索人类艺术行为的先导性经典,其中分析了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等众多艺术门类。其讲述,以令人惊叹的黑格尔式才智,结合叙述的精确性、可靠性与文化的深广性、可感性、弥散性,历经一百余年考验,几近成为美学的代名词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家。本书收辑了黑格尔早期的五篇神学著作:《民众宗教和基督教》《耶稣传》《基督教的权威性》《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以及《1800年体系残篇》,是了解和研究黑格尔早期神学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在本书中,黑格尔以不同于在历史学家、宗教学家中流行的对史实作琐碎考证、对教会史作宏大叙事的方式,试图在历史中探究宗教精神—它又是精神发展的某一阶段—的发展,反映出黑格尔
世界史哲学讲演录
评分 8.5分
本书是黑格尔1822~1823年冬季学期在柏林大学第一次讲授世界史哲学的学生课堂笔记,它在1996年首先作为讲演录试行本第12卷出版,后来编入《黑格尔全集》历史考订版第27卷。黑格尔的世界史哲学讲演分为两个部分,即世界史的概念和世界史的进程。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家,欧洲哲学史集大成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他建立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分为三个部分
美学(第三卷·上)
中有理想才能成为美学的这第三个领域的内容,因为这里正是世界观整体中的美的理念本身化成对象,所以艺术作品现在还不应理解为本身分成部分的整体,而是应理解为一种有机体,其中差异面如果在第二卷已分化为一系列本质不同的世界观,现在就要分成一些个别具体化的组成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又是独立自足的整体,而且作为个别具体化的整体,可以用各种不同艺术类型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