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踪迹
张旭东
评分 8.2分
当代批评。 本书汇集张旭东多年来的主要中文文章和部分英文文章中译。作者在学生时代亲历80年代“文化大讨论”,致力于现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的译介;90年代赴美求学,师从当代文学理论巨匠杰姆逊,力图在批评理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现代主义和现代性批判、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理论的世界语境里分析和研究现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部文集,本书因贯穿于其中的问题意识和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评分 8.6分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部比较系统、经得起研读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这是一次把国外教学和研究同国内语境下的思考结合起来的尝试,更具体地说,是一次打通中西学术规范、话语界限和思路的努力。内容取自2002年春季和夏季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专题研讨班,Modernity and Identity: Universalism an
杂文的自觉
评分 8.9分
本书为张旭东“鲁迅三部曲”首卷,分析鲁迅文学在1924—1927年间如何以“杂文的自觉”为标志从而“成为自己”。作者表明,此期间鲁迅文学所面对的空前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压力,带来一系列深刻且不可逆的风格史及文学原理意义上的选择、决定和突变。通过作者论、文本分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总体批评方法,本书探讨以文体混合和写作的政治本体论为核心的鲁迅杂文句法和现象学结构。结论是:有必要在新文学和近代世界文学
藕香零拾
本书为“六合丛书”最新一种。本集以人物为纲,收录关于近现代知识分子的随笔三十余篇,包括陈寅恪、陈垣、傅斯年、吕思勉、顾颉刚、杨绛等。所涉主题如陈寅恪的“恪”字究竟怎么读、陈寅恪与傅斯年的交往、顾颉刚在五六十年代的经历,大多有趣味而有意义。大部分文章此前发表于《读书》《中华读书报》等报刊,亦有几篇为首次刊布。 张旭东,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编审。兴趣集中在明末清初、清末民初两个
评分 暂无
张旭东教授北大学术讲演录,刘小枫汪晖甘阳李泽厚推荐。 本书是一部较为系统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从当代世界的价值冲突和文化认同危机入手,通过对康德-黑格尔的市民阶级自我意识及其哲学立法的再解读,对尼采的哲学转折及其革命性意义的历史阐释,对韦伯-施米特的法律、政治思想的批判性分析,从观念史批判的角度分析了困扰现当代文化理论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基本矛盾。同时也从中国文化
社会风景的寓言
评分 8.1分
★从陈凯歌到贾樟柯,中国电影如何走上世界舞台? ★回顾当代中国影史,梳理银幕上的民族寓言。 ★他们自命为民族新电影的立法者,他们总是做好了颠覆既存秩序的准备,他们的成功,至今仍然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范例。 收录张旭东自1988年以来的电影研究和批评文章。全书主要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崛起的“中国新电影”,自这一时
作为“张旭东作品系列”的第三部,本书根据其在北京大学和纽约大学博士课程的讲稿扩充、修订而成,通过七堂课、五位思想家、十部著作中涉及的近二十个关键概念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理论及其背后的社会史和政治哲学脉络。书中还附录了北大随堂问答,让读者了解作为青年学子们面对书中的种种问题和中国的现状,他们又有哪些看法和疑问,以及作者如何回应这些看法和疑问。 全书是西方思想经典导
批判的文学史
评分 8.4分
★“光启·张旭东”作品系列第二部,精选张旭东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 ★反思“文学史”写作范式中的问题和挑战。 ★重新阐释鲁迅、周作人、老舍、王安忆、莫言、金宇澄等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把握关于整个时代的总体性问题。 本集收录张旭东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和文化思想论述的文章。通过对鲁迅、周作人、老舍、王安忆、莫言、金宇
幻想的秩序
★张旭东30年学术生涯成果精选。 ★8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的共同经历和具体经验;30年里知识分子对文化自觉、政治自觉的追求。 ★解读卢卡奇、本雅明、拉康、萨义德、布迪厄、杰姆逊等名家理论;重新阐释鲁迅、王安忆、格非等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 本集汇聚张旭东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有关文化理论和批评实践的系列成果,解读卢卡奇、本
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
评分 7.4分
本书通过对改革十年(主要是80年代)中"文化热"及代表性文学、电影等的批判性解读,试图在社会语境和形式符号的时空秩序里追溯"中国现代主义"的生成与流变,从思想文化角度对"新时期"进行了深刻的历史观照。作者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理论感觉基础上,将新时期的文学和电影包括放在"中国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讨论,述之以极具思辨性和穿透力的语言,提供了一种不同的阐释,对相关的研究不无启发意义。其中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
评分 7.5分
作者基于《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80年代》一书对"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所作的分析,在本书中讨论"90年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转向,主要关注思想文化领域迥然不同于80年代的表现和应对,包括以北京为中心的回旋曲折的思想论争、关于上海的文学想象和叙事,以及在真正的国际空间里表述民族情境和民族自我认同的艺术电影,理论化诠释与具体的文本解读相映生辉,呈现了一幅有关20世纪最末十
东南亚的中国形象
评分 5.6分
《东南亚的中国形象》内容简介:东南亚是世界上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地区,有神秘封闭的缅甸,有被称为微笑国度的泰国,有令美国几代人心痛的越南,有政局变幻动荡的菲律宾,有世界花园城市新加坡,还有着世界文明古迹“吴哥窟”的柬埔寨等,国家政体不一,文化多元,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形成了一个变幻莫测、五彩斑斓的多棱镜。《东南亚的中国形象》从东南亚神话、史籍、本土文学、华人文学和政治领袖五个角度入手,描述和分析
对话启蒙时代
评分 7.8分
《对话启蒙时代》是对其的精彩讨论,既有作者王安忆和张旭东的长篇对谈,也有张旭东对文本和启蒙问题的深入分析,更有王安忆对小说“虚构”功能的畅谈。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是一部关注和审视成长的小说,确切地说,是“老三届”的精神成长史。《对话启蒙时代》对理解小说、理解王安忆的创作理念会有相当大的助益。
人工智能蓝皮书: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