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出于二
罗志田
评分 8.0分
近代中国社会波澜壮阔,新旧之间持续缠绕互竞。举凡思想演化、人事代谢、社会变迁及其互动关系,都呈现出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错综局面。西潮冲击之下的中国士人,由于对文化竞争的认识不足,渐渐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立足点,导致对于往事与近事,皆不免生出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困惑。不少历史逻辑,余音至今不绝。本书的基本取向,就是返其旧心,给各方以平等的发言权,通过具体的人怎样做具体的事,来展现近代这一大变局下的
东风与西风
评分 8.3分
本书系葛小佳、罗志田两位作者合写的读书评论。文章的内容或涉及中国文化,或涉及西方文化,有时更兼及两者的异同,故名为“东风与西风”,无论是对“西风”的评介,还是对“东风”的讨论,都有独到见地。作者大体循西方文化体系的内在发展理路,从其产生的学术语境去解读评介一些西方汉学(包括中国研究)的书籍;同时也通过论世知书的取径,评议一些国人的学术著作,进而窥测今日的文化动向。
经典淡出之后
评分 8.1分
本书讨论近代经典淡出之后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偏于学术走向、风格和方法的探索。 全书以“经典淡出之后的读书人”为引论,上篇侧重学术的履迹,在清华国学院和“古史辨”学派的个案探讨之后,概述1949年后六十年来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虽以机构、流派和学科发展为对象,仍尽可能将学术追求和研究方法落实在梁启超、吴宓和顾颉刚等具体的当事人之上。下篇则通过学人看学术,立足于拾遗补阙,具
权势转移
评分 8.7分
裂变中的传承
评分 8.5分
清季民初之时,传统的中断与传承并存,断裂与延续交织。这不仅是史家观察到的现象,也反映在士人的愿望和表述之中。注重继往开来的历史眼光并非只存在于不特别激进的士人心中,就是那时被认为非常趋新的知识分子,也分享着类似的观念。当年不少士人的共同期望是让中国像欧洲一样通过复古的手段而“复兴”,同时相当一部分趋新士人又怀有将中国的传统送进博物馆的持续愿望。这些曲折微妙的现象提示出一个与既存认知不甚相同的
乱世潜流
评分 8.8分
近代百多年间,中国多呈乱象。各类思潮和思想论争此起彼伏,如乱花迷眼。然其背后,又有或隐或显的一条潜流贯穿其间,不绝如缕。这一乱世中的潜流便是民族主义。本书的主体内容是从“二十一条”到北伐,各文都多少触及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些面相,又都与民国政治相关,多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包括战争和外交在内的政治行为,以及其他与民族主义相关的思想、社会现象。
昨天的与世界的
评分 7.5分
历史虽然是逝去的往昔,但却无时不影响着现在。说历史,谈文化,思考当下学术。著名历史学者罗志田先生尝试把一些学院的见解“普及”到文化报刊的非学院读者范围,在公众和社会的学术兴趣日趋增强之时,把日新月异的学院研究以“可读”的方式表述出来。 《昨天的与世界的》是作者到北大教书后辑成的第一本面向非学院读者的书,这些文字大多不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因写作机缘不同,虽不免时泛迂远之气,毕
道大无外
评分 7.9分
地方的近代史
评分 7.8分
再造文明之梦(修订本)
评分 8.6分
胡适这位二十多岁就暴得大名的人物,从青年起就一生都是新闻媒体注意的对象,也是学术界一个久有争议而很难处理的题目:前些年是贬多于褒,近几年则褒多于贬。本书要做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1891-1929年间的胡适。
评分 8.9分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
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
评分 8.4分
本书“以人为主”,有意召回近几十年史学中逐渐隐去的具体的“人”,使人与事更紧密地结合,就人论事,就事说理,在立说者和接受者的辩难和互动中,展现思想者怎样思想,以及特定思想观念的发展过程。全书涉及的多为菁英读书人,但也包括相对边缘的“知识青年”。 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系77级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近著有《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
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
《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选收的是作者近年以中文刊发的有关民国史的部分论文,各文都多少触及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些面相,又都与民国政治相关,故定名为“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由于民国政治中不少具有“特色”的行为方式与清季以来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故将讨论科举制改革影响的一篇小文收入,作为引论,全书分“思想与社会”、“文化与政治”和“从内政到外交”三个部分。
复调的五四
评分 暂无
本书是罗志田教授多年研究“五四”集大成之作,作者回到众声喧哗、驳杂繁复的历史场景,呈现一个更现场、更真实的运动。作者认为,“五四”不是一幅定格画面,而是一条奔涌的河流。 罗志田,1952年出生,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评分 9.4分
【罗志田教授学术代表作,畅销25年。布脊纸面精装典藏,王汎森院士题签书名】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
评分 9.2分
民族主义思潮下的抗御外侮与国家建构 罗志田教授诠释近代中国政治史之力作 【编辑推荐】 内政与外交的互联互动,是民初政治的一大时代特征。而本书题眼“民族主义”,正是各方争夺实际利益时,常诉诸的所谓理念和民声。这既是当时政治运作的一个特色,也提示出外国在华存在的实质影响。 本书是罗志田教授关于近代中国政治史的一部力作
国家与学术
评分 9.3分
本书分析视野之广泛,议题层次之多样,在晚近学界有关国学、史学的专著中,最具思想史意趣,对我们认识文明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温故知新的启迪。 作者在写法上偏重于叙述,引用史料较一般论著稍详,尤其对不同见解尽量征引,以期回到历史的“案发现场”,向读者传达出“近代中国多歧互渗的时代特征”——这在清季民初表现最为明显的面相。 -- 19
革命的形成
☆“旧制度”因何解体,“大革命”如何酝酿 ☆一场带有自毁意味的新政,一次悄然催生革命的改革 ☆罗志田教授重磅新著重释“辛亥巨变”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罗志田教授的重磅新著,是对“辛亥巨变”的重新阐释。 严复曾言:“革命之世,不必皆暴君。” 辛亥革命这一“五千 年之大变”,
斯文关天意
本书为罗志田教授的学术论文集。书名化用陈寅恪诗“吾侪所学关天意”,收录的十篇论文,均以近代新旧之间的士人和学人为主题,包括张謇、梁济、陈独秀、林纾、胡适、陈寅恪等。本书或可视作“借人以明史”的尝试,即以人物为中心来贯串周围的关系事实,以窥探时代风貌与世变潮流。所论之人,在其所处的时代及后人眼里,各自有或新或旧的标签,实则他们身上都有新旧混杂的近代特性,也多少展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风貌,并揭
风雨鸡鸣
中国的近代是个风云变幻的过渡时代。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尽管社会定位和自定位都出现了变化,却始终在两难的窘境下徘徊、调适,并继续努力,真如《诗经》所说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封面采蔡元培先生题字)。本书讲述的,就是中国近代这一激变时代的读书人和读书事。 本书为史家罗志田先生的随笔集,集中关注近代读书人的学术与思想世界,包括张之洞、章太炎、梁启超、梁济、陈独秀、胡适、梅光迪、
裂变中的传承(修订本)
清末民初,古今中外各种时空因素多歧互渗,变动与中断的一面是历史演变中显而易见的特色,但实际上不变与传承的一面也与之紧密关联。更通常的状态其实是传统的中断与传承并存,断裂与延续交织。例如注重继往开来的历史眼光并非只存在于不特别激进的士人心中,就是那时被认为非常趋新的知识分子,也分享着类似的观念。当年不少士人的共同期望是让中国像欧洲一样通过复古的手段而“复兴”,同时相当一部分趋新士人又怀有将中国
近代中国史学述论
评分 9.0分
史学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史学也风生水起,异彩纷呈。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追溯近代史学的履迹,特别留意学术典范、研究取向、发展趋势等面相。其余三部分多为读书心得,包括探讨近代史研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倾向,反思学术现状,展望史学发展的可能走向,并从外在和内在的不同视角观察和思索史学的基本义旨,主张治史取径不妨多元,期能疏通知远,由往昔枝叶之言,以会其无尽之意。
一、文化的教育 1、物质与文质: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反思(《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6日) 2、社会心态的“贫寒子弟化”:从有与无的比较说起(《开放时代》2001年1期) 3、以平常心见证历史时刻(《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3期) 4、学会共处:“双不赢”未必“双输”——也说大学“土政策”(《开放时代》2001
再造文明的尝试
本书要研究的是胡适。这位二十多岁就暴得大名的人物,从青年起就一生都是新闻媒体注意的对象,也是学术界一个久有争议而很难处理的题目:前些年是贬多于褒,近几年则褒多于贬。而本书要做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个1891-1929年间的胡适。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以一个没有什么身世凭借的二十多岁的青年,回国两年间,即“暴得大名”,一举成为士林之首,真是中国近
本书论述了从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由此而起的争论开始,到新文化运动时的整理国故、再到北伐前后两次关于国故和国学的大讨论,大体经历了从保存国粹到整理国故再到不承认国学是“学”的发展演化进程,其最显著的主线是(广义的)学术与国家的关系。 罗志田,1952年生,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1
本书之所以名为“东风与西风”,并不是觉得其中一篇以此命名的文章特别好,而主要是因为多数文章的内容或涉及中国文化,或涉及西方文化,有时更兼及两者的异同。我们都是学中国历史出身,后来又多少受过一些西方的教育;深感不仅西方对中国有许多误解,在我们已经尊西崇新一百多年的中国,国人对西方文化学术的了解仍可说仅及皮毛(包括《读书》在内的一些尚有地位的刊物,近年刊发的有些论及西学的文章,便时有“背塔说相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