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
陈瑞华
评分 6.8分
《刑事诉讼法》是陈瑞华教授独著的刑事诉讼法教材,体现了陈瑞华教授一以贯之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思路。作者认为,刑事诉讼法教材应该侧重于原理和理论的阐述,而不是法条解释;学习目标主要是确立程序正义的理念,而不是满足于掌握法条规定的诉讼程序和办案步骤。基于此理念,本书分为“总论”“一般程序”和“特别程序”三个部分,以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所确立的诉讼制度为基本线索,全面阐述了刑事诉讼法的
刑事审判原理论(第二版)
评分 7.4分
本书主要研究刑事审判制度和刑事审判程序的基本理论问题,对刑事审判的性质、刑事审判程序的价值、刑事审判中的职能区分以及刑事审判程序之模式等进行了论述和分析。作者运用思辨、比较和实证等方法,着力阐释了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刑事审判活动的普遍规律,并在把握各国刑事审判制度的共同改革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依据新颖刑诉法对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作出了预测和展望。
看得见的正义
评分 8.1分
陈瑞华教授于2018年在全面校订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新版本延续前作浓厚的文化品味,保留了原书的典故、历史事件等内容,同时又对上一版中部分过时的内容进行了删改,并且新增了“平等武装”“正义先于真实”“警察是法庭的仆人”“自由裁量权在于通过适用法律来实现正义”四篇法律格言,将本书法律格言数量扩至27篇。 与以往版本不同的是,陈瑞华教授与出版社商议,将与正义女神相关的31幅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评分 暂无
本书是《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的姊妹篇。作为供法科研究生使用的教科书,本书回顾了20世纪初期中国刑事诉讼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对当代刑事诉讼法学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反思,总结了刑事诉讼法学的主要理论范畴,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本书对支撑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三大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讨论了程序正义理论、程序性制裁理论以及刑事诉讼构造理论。本书结合新近出现的一些学术动态,
评分 8.3分
当走向法治成为社会共识 本书用23条法律格言讲解共识形成的必然 当程序正义成为一种流行词话 本书用通俗语言阐述流行背后的深刻 陈瑞华教授十年之后再推力作 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看得见的正义》作为一本法学经典著作,时隔十年之后由陈瑞华教授全新修订,本书三分之二篇幅重新写
刑事证据法学
评分 8.4分
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
《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在对司法权的性质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讨论了司法裁判的行政模式,审判委员会制度,对这些司法制度的深层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挖掘。《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入手,对长期存在的“义务本位主义”刑事诉讼模式进行了理论总结,讨论了这一模式对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广泛影响。针对中国刑事诉讼中所面临的程序实施困境,《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还讨论了未决羁
法律人的思维方式
刑事辩护制度的实证考察
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权丛书”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三,属于运用实证调查方法研究中国刑事辩护律师执业状况和问题的著作。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在设计出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就刑事辩护律师的执业状况问题在近七百名律师中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的调查;在总结和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律师刑事辩护活动遇到的六大主要问题作出了研究和分析,并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充分利用了实
刑事辩护的理念(第三版)
陈瑞华教授对于刑事辩护具有为深入的研究,相关成果在律师领域取得了大反响。本书是对刑事辩护理论问题的深度探讨,本版结合《刑事诉讼法》的新修订以及相关立法司法文件,对无罪辩护、罪轻辩护、量刑辩护、程序性辩护、证据辩护等辩护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很多有值的刑事诉讼和辩护理论。本书适合全国广大的律师读者阅读,也适合刑诉法领域老师和学生阅读。本书堪称《刑事诉讼的艺术》一书的进版,在实务指导的基础
刑事辩护的艺术(第二版)
陈瑞华老师在过十年的时间里,注于刑事辩护的研究,力于推动中国刑事辩护制度和实践的发展。本书是陈老师关于刑事辩护的十年潜心力作。本书结合大量案例,分析了刑事辩护的经验、智慧与未来发展的趋势,讲解了中国式的刑事辩护:刑辩如何展开?法官如何说服?风险如何范?第一分沿着刑事辩护的基本流程对律师需要掌握的基本进行了梳理,总结了申请、阅卷、调查取证、质证等的艺术;第二分结合作者通过与律师交流获取的辩护经
程序正义理论(第二版)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看得见的正义”,实质上就是指裁判过程的公平,法律程序的正义。在我们这样一个普遍倾向于看重结果、忽视过程的社会,不仅在法律共同体领域,还应包括更大的公民范围,都有必要重新认识程序,树立程序思维,通过寻求程序的力量,扭转实体本位、程序虚无的趋势。实体和程序双管齐下,法律权威的恢复或可期待。 那么,程序为何重要?程序有着怎样的
企业合规基本理论(第三版)
评分 7.8分
与人工智能法律问题一样,企业合规也是21世纪初在全球兴起的重大法学交叉课题。企业合规涉及商事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诸多学科,触及反商业贿赂、出口管制、数据保护、反洗钱、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环境保护、税收监管等诸多领域的法律问题。本书试图从多维视角讨论企业合规问题,解释企业合规的性质和理论根基,分析作为新的公司治理方式的合规体系,揭示企业合规架构的三大激励机制—
刑事证据法(第四版)
书稿以我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所确立的证据规则为基本线索,阐述了刑事证据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证据制度,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在刑事证据法领域的研究成果,使教科书具有了学术含量,体现了思想性、前沿性、实践性。本书整合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融为一体,体现中国当下的问题意识,反映刑事证据法学的研究成果。既可以作为法学本科生、研究生的证据法学教科书,也可以作为律师、法官、检察官、警察以及其他法律工
刑事程序的法理(上下卷)
《刑事程序的法理》一书集中了陈瑞华教授近二十年来学术研究的成果,是一部研究刑事诉讼理论的奠基之作。该书对刑事诉讼法学的范畴和体系、诉讼价值理论、诉讼构造理论、诉讼形态理论、程序性制裁理论、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合作性司法理论、辩护理论作出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该书的基本特点有三: 一是注重刑事诉讼研究的概念化,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命题。作者经过多年的学术耕耘,提出了多个得到法学界承
比较刑事诉讼法(第二版)
本书以专题的形式,对西方国家的刑事诉讼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基本理论和制度层面上,对西方国家的刑事诉讼程序、证据规则、程序性制裁制度等作出了简要但尽量系统的比较分析;运用比较法学的方法,对诉讼行为无效,诉讼终止,未决羁押,侦查构造、证据展示,变更起诉,审判模式,定罪与量刑关系,简易程序,程序性上诉,刑事再审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考察;从法律移植和法律变革的角度,还对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的司
企业合规基本理论
评分 7.1分
与人工智能法律问题一样,企业合规也是21世纪初在全球兴起的重大法学交叉课题。企业合规涉及商事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诸多学科,触及反商业贿赂、出口管制、数据保护、反洗钱、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环境保护、税收监管等诸多领域的法律问题。《企业合规基本理论》试图从多维视角讨论企业合规问题,解释企业合规的性质和理论根基,分析作为新的公司治理方式的合规体系,揭示企业合规架构
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第二版)
评分 8.6分
《天下·法学新经典 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第二版)》是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刑事证据问题的成果汇集。自2010年以来,我国刑事证据立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刑事证据制度的框架形成了雏形。刑事证据立法的发展,催生出了大量刑事证据问题,也呼唤着新的刑事证据理论的出现。《天下·法学新经典 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第二版)》涵盖刑事证据法的功能和结构、三大裁判形态对证据法的影响、证明力规则、非法证据排
刑事辩护的艺术
《刑事辩护的艺术》中,作者不仅总结了律师界关于刑事辩护的策略和技巧(律师如何提出申请、 如何阅卷、 如何调查取证、如何挑战公诉方的鉴定意见、如何对公诉方证据进行质证、如何掌握说服二审法官的独特艺术等),而且将刑事辩护的经验概括成很多朗朗上口的 “理论”(比如刑事辩护的黄金救援期、专业化过程理论、阶梯理论、战略威慑理论、癌症理论等),同时对刑事辩护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本书兼具实用性、理论性和
论法学研究方法
评分 8.5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层出不穷的中国法律问题,面对浩如烟海的法学文献,研究者要想在法学研究中做出理论上的贡献,就必须保持开放豁达的胸襟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改善自己做学问的方法,逐步学会从社会生活的经验中发现规律、提出理论的方法。“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那些正在尝试进入法学之门的青年学子而言,对各种法学方法都加以了解,并进行相应的学术尝试,从而发现一条适合自己的研究路径,是进入法学研究
刑事辩护的理念
本书是作者研究刑事辩护问题的学术专著。作者涉足刑事辩护问题的研究,从开始的直观认识、初步感悟,逐渐从律师辩护的经验中进行一定的理论思考,通过概念化的努力,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经验上升为中国的刑事辩护理论,最终形成这部刑事辩护理论著作。 陈瑞华,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教授。曾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主要研究领域是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程序
刑事证据法学(第二版)
刑事证据法学(第2版)不仅适合法学本科、研究生学习,也非常适合公检法系统和从事刑事领域工作的律师学习之用。刑事证据法学(第2版)面市后,成为刑事证据法学领域最为权威的图书之一。 陈瑞华,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司法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在程序正义理论、程序性制裁、诉讼构造、诉讼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上,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曾被中国法学会评选为“第四届
社会学视角下的反酷刑问题
陈瑞华编著的《社会学视角下的反酷刑问题》从社会学视角研究反酷刑问题。对于酷刑的发生原因,研究者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从投资-收益、理性选择、力量博弈、证据供需、挫折攻击等角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对影响刑讯者的基本因素、抑制酷刑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于解决酷刑的立法方案,特别是《两个证据规定》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出台后相关措施的效果和限度等问题,研究者进行
法学论文写作与资料检索
评分 6.4分
法学论文写作与资料检索,ISBN:9787301181744,作者:陈瑞华 等著
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
《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在对中国量刑程序改革的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研究了量刑程序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作者对2010年开始试行的《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作出了全面的理论解读,论证了构建独立量刑程序的主要理由,讨论了量刑程序改革所涉及的价值冲突问题,提出了量刑程序改革的三种程序模式也就是适用于简易程序的“集中量刑模式”,适用于被告人认罪案件的“交错量刑模式”,以及适用于被告人不认罪案
程序正义理论
《法学名篇小文丛?程序正义理论》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陈瑞华,男,1967年2月生,山东聊城人。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在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任兼职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学士(1989),中国政法大学硕士(1992),中国政法大学博士(1995),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 (1995~1997
比较刑事诉讼法
《比较刑事诉讼法》以专题的形式,对西方国家的刑事诉讼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基本理论和制度层蕊上,对西方国家法院制度、法官制度,律师制度、陪审制度,权利救济制度,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都作出了简要但尽量系统的比较分析;运用比较法学的方法,对诉讼行为无效,诉讼终止,未决羁押,侦查构造、证据展示。变更起诉,审判模式,定罪与量刑关系。简易程序、程序性上诉,刑事再审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考察;在法律移植的角
《论法学研究方法》是一部有关法学研究方法的学术著作,记录了笔者八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所思所想。《论法学研究方法》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做研究”、“如何写文章”的问题,全书主要包括法学方法的基本要素——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一、法科学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二、社会科学对法学方法的影响等内容。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本书引入了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对中国刑 事诉讼制度的模式化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旨在揭示中国刑事诉讼之特性的模式概念。本书并不局限于对法律条文之优劣得失的讨论,而是立足于对问题的存在及其成历的客观解释,尽量关注刑事程序法的“实施状况”,将“社会中的法律”而不是“书中的法律”作为研究的对象;本书也不满足于对各种诉讼问题的技术性描述,而试图透过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实和现象,来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制度
问题与主义之间
本书是作者对中国刑事诉讼问题展开专题研究的第二部著作,也是《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的姊妹篇。该书以“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为研究主旨,对刑事诉讼法法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作者对刑事司法权的性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救济、程序性制裁、未决羁押、法院变更起诉罪名、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诉、刑事证据规则等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问题,从新的视角,运用崭新的研究方法,做出了新的讨论。该书第九章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