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评分 8.6分
“纳博科夫是少有的用天赋写作的作家之一。” ★ 纳博科夫的“追忆逝水年华”,致敬俄罗斯文学的乡愁之作 ★ “感官与欲望的大祭司”笔下,一幅野心勃勃的青年艺术家肖像 ★ 文字炼金术士成长史,由稚拙的开篇到天资熠熠的终局 《天赋》是小说大师纳博科夫早年的半自传体代表作,描绘了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九年间,流亡青年费奥多尔•
洛丽塔
评分 8.0分
“我的写作没有什么社会目的,也不传递道德信息;我就是喜欢编造带有优雅谜底的谜语。” - ★ 纳博科夫最著名最有争议的小说杰作 ★ 资深翻译家主万先生权威注释版 ★ 重新出发,理解小说大师 - 《洛丽塔》是20世纪最受争议也是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既是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
《堂吉诃德》讲稿
评分 8.2分
★ 纳博科夫在哈佛的文学通识课,现代批评上的一件大事 ★ 在七拼八凑的哥特式纪念堂里,六百位学生面前,彻底批判这部“酷刑百科全书”,纠偏人们长久以来的误读 ★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之一,小说大师独一无二的文学课。 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二年,纳博科夫收到哈佛大学的讲学邀请,专门花时间 编写了关于《堂吉诃德》的讲稿,作为哈佛通识课程人文学
致薇拉
评分 暂无
《致薇拉》是纳博科夫写给妻子薇拉的书信集。他们的婚姻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纳博科夫写给薇拉的书信也从1932年的相识伴随到了最后,纳博科夫几乎所有的作品,均题献给薇拉。纳博科夫和薇拉一直生活在一起,即使小别亦不多见,却仍有约300封信存留。这些信写于1923年至1975年,其中大部分写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纳博科夫在欧洲各国寻找出版商、教职和居留许可,薇拉则留在柏林,懂四种语言的她也只能以秘书为职
说吧,记忆
《说吧,记忆》是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的经典回忆录,时间跨越三十七个年头,是纳博科夫本人极为重要和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往今来以时间和记忆为主题的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奇特而优秀的一本。它跨越了现实与虚构,更像是一部小说。它的语言带着一种坦率的清澈和解剖学般的精确——以一位鳞翅目昆虫学家透过高倍放大镜观察蝴蝶翅翼上美妙的花纹,并将之描绘下来的那种精确,给读者带来不一般的阅读感受。记忆和对往昔的回顾往往主宰着
玛丽
评分 8.4分
《马申卡》是我的第一部小说。我是在柏林开始写这本书的,那是在一九二五年春我结婚后不久,到次年年初完成……众所周知,初次进行创作的人具有把自己的经历写进作品的强烈倾向,他把自己或者一共替代者放进他的第一部小说,这样做与其说是由于现成题材的吸引力,不如说是为了摆脱自我后可以去轻装从事更美好的事情。这是我接受的极少数的一般规则之一。由于俄国非同一般得遥远,由于思乡在人的一生中始终是你痴迷的伴侣,我已习惯
纳博科夫诗集
像乔伊斯一样,纳博科夫首先是位诗人。他对写诗的痴迷开始于十五岁的夏天,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写下几千首诗。第一部小说《玛丽》于一九二六年发表,纳博科夫跻身伟大的现代主义者之列,他彻底革新了小说,令其蕴满诗性。与此同时,他依然在写诗,虽然数量不如早期,但其趣味与个性足以弥补这一缺憾。这些诗与他的小说有同样的思想、主题,相得益彰。 《纳博科夫诗集》收录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近百首诗作,跨越了他五十九年
黑暗中的笑声
评分 7.6分
“所有的艺术都是骗局,自然界也是骗局;这是一种善意的欺骗。” ★ 欲望、诡计和骗局 ★ 纳博科夫黑色幽默经典呈现 ★ 柏林银幕通俗剧幻化成永恒之寓言 ★ 生活的所有色彩在无边黑暗中凋敝 《黑暗中的笑声》是小说大师纳博科夫戏仿通俗剧的黑色寓言,一九三二年在柏林写成,书名为《暗箱》,在巴黎和柏林两地出版;一九三六年由韦•洛伊译为英文,以原名在伦敦出版;一九三八年由纳博科夫本人作大幅度修改并重
独抒己见
评分 8.5分
“孤独意味着自由和发现。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 ★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妙语连珠的访谈录 ★ 洛丽塔•蝴蝶•创作卡片•记忆•死亡•灵感•俄罗斯……关于纳博科夫的一切 ★ 《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采访 ★ 毒舌+迷人+睿智一如他的所有文字 《独抒己见
文学讲稿
评分 9.2分
"纳博科夫195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欧洲文学,其后以这些讲稿为基础整理编辑成《文学讲稿》(以及《俄罗斯文学讲稿》)出版。彼时正逢新批评理论在西方文评界盛行,纳博科夫以注重文本分析(有时具体到了几乎逐字逐句讲述的地步)、独特的艺术观和批评方法,丰厚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昆虫学研究训练出的逻辑性和严谨风格,使《文学评论》成为运用新批评理论对作家和文学作品具体研究的典范之作。</
俄罗斯文学讲稿
评分 8.8分
★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怀着乡愁的文学课 ★ 重返俄罗斯文学黄金年代 ★ 深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高尔基…… ★ 以烛火驱散迷雾,探究伟大作品背后的创作轨迹 “自由的人写下真正的书,给自由的人读,这何其珍贵。” 二十世纪杰出的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离开故国之后,曾于一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
评分 9.3分
《文学讲稿》、《俄罗斯文学讲稿》和《堂吉诃德讲稿》组成的“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套装,与三本讲稿的单行本一同推出,较为全面地反映出纳博科夫的文学价值观及独特的文本分析方法。其中《文学讲稿》专注于欧美作家,对简·奥斯丁、狄更斯、福楼拜、斯蒂文森、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七位大师的七部名著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与探讨。《俄罗斯文学讲稿》则聚焦俄罗斯的六位重要作家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
评分 7.8分
本书收集了纳博科夫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所写的65个短篇小说,反映了纳博科夫早期在创作方面的历程和写作倾向,主题涉及政治讽刺和寓言、俄国流亡者的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性的阴暗面。书稿由纳博科夫的儿子德米特里·纳博科夫按照年代顺序编辑而成,其中有13个短篇是第一次面世。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Vladimir Nabokov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为纳博科夫的巅峰之作,创作于纳博科夫晚年,是他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长、他自己最为钟爱的小说之一。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反地界”的星球上。1884年夏天,14岁少年凡·维恩来到阿尔迪斯庄园姨妈家做客,初遇两个表妹——12岁的爱达与8岁的卢塞特。凡与爱达互相吸引,由此展开被笼罩于家族扑朔迷离的历史背景之下绵延一生的不伦之恋,还意外地将卢塞特卷入他们炽热而狷狂的命运轮下……
庶出的标志
评分 6.6分
小说的背景置于一个荒诞不经的警察国家,人们信奉埃克利斯主义,追求整齐划一的埃特盟(普通人)式生活,浑噩无知又胡作非为是国民的通性。主人公克鲁格是该国的精英知识分子,享誉海外,为了让他为新政权背书,独裁领导人巴图克百般尝试却不得法,最后挟持了克鲁格幼小的儿子,通过这一小小的“爱的杠杆”,撬动了固执的哲学家。小说的主题是克鲁格那颗充满爱意的心的跳动,在妻子病逝、儿子被挟持后,他强烈、温柔的情感饱受折磨
看,那些小丑!
“振作些!”她喝道,“看那些小丑!” “什么小丑?在哪儿?” “噢,到处都是。就在你身边。草木是小丑,文字是小丑。场景、数字都是小丑。把两件东西放在一起一玩笑、形象一就有了一个三料小丑。来吧!玩吧!虚构世界!虚构现实!” 我真的这样做了。天哪,我真就这样做了。为了纪念最初的那些白日梦,我虚构了这位姑婆,而现如今,她正沿着记忆前廊的大理石台阶,颤颤巍巍地走来,侧着身子,侧着身子,可怜的跛脚夫人
王,后,杰克
《王,后,杰克》讲述了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弗朗兹来到柏林投靠富商舅舅德雷尔,而后在引诱下成为德雷尔妻子玛莎的情人,两人合谋害死德雷尔。但当玛莎得知德雷尔资助的一项发明将会为他带来巨额财富时,她突然改变了主意。可玛莎不久死于肺炎,于是德雷尔永远无法得知妻子和外甥的背叛行为。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
爱达或爱欲
评分 8.9分
一场永不魇足的青春热恋 一座用语言构建的时空迷宫 囊括以往作品的一切主题 《洛丽塔》之父纳博科夫最富诗意的巅峰之作 中译本首度出版 一字未删 完整呈现大师原作风貌 《爱达或爱欲》为纳博科夫的巅峰之作,创作于纳博科夫晚年,是他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长、他自己最为钟爱的小说。甫出版
洛丽塔:电影剧本
评分 8.1分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奈特是一个虚构的俄裔英籍作家,他行踪隐秘,特立独行,以擅长写“研究小说”著名,但不幸英年早逝。故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V. 是塞巴斯蒂安的同父异母弟弟,为了反驳传记作者古德曼对已故哥哥的歪曲,他决心为哥哥写一部传记。他仔细研究了哥哥的作品和少量遗留文件,走访了为数不多的知情人,力图追溯哥哥生前的踪迹。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一个有才华、有个性、有怪癖的小说作家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叙述者
说吧,记忆:自传追述
一组相互间有系统联系的个人回忆文集,时间跨越三十七个年头(从1903年8月到1940年5月),是纳博科夫本人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往今来以时间和记忆为主题的作品中,为数不多的非常奇特而优秀的一本。它的语言带着一种坦率的清澈和解剖学一般的精确——一位鳞翅目昆虫学家透过高倍放大镜观察蝴蝶翅翼上美妙的花纹,并将之描绘下来的那种精确,给读者带来不一般的阅读感受。记忆和对往昔的回顾往往主宰着纳博科
防守
评分 8分
本书为纳博科夫第三本小说,讲述一个象棋天才由于长期沉溺于棋局而逐渐精神失常的故事。主人公卢仁小时候是个不引人注目、性格孤僻忧郁的孩子,对父母来说他就像一个谜,是同班同学嘲笑的对象。现实生活总是让他感到焦虑,于是他把象棋作为逃避现实生活的避难所。事实证明,他是个象棋天才,并一跃成为象棋大师。然而,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象棋棋局渐渐取代了他的现实生活。在一次比赛中,他精心设计的防守之策因为对手出其不意的
微暗的火
我亲眼目睹一种罕见的生理现象:约翰·谢德边了解边改造这个世界,接收,拆散,就在这储存的过程中重新把它的成分组织起来,以便在某一天产生一桩组合的奇迹,一次形象和音乐的融合,一行诗。我在少年时代也体验过这种激动人心的感觉。有一次我在舅父的城堡里,隔着一张茶桌望着那个魔术师,他刚变完一套绝妙的戏法儿,那当儿正在吃一盘香草冰淇淋。我凝视着他那扑了粉的脸蛋儿,凝视着他别在纽扣眼儿里的那朵神奇的花,它方才变换
魔法师
我最初感觉到《洛丽塔》的轻微脉动是在一九三九年末,或一九四○年初,在巴黎,是我急性肋间神经痛发作、不能动弹那个时候。依照我所能记起来的,最初灵感的触动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报纸的一条新闻引起的。植物园的一只猴子,经过一名科学家几个月的调教。创作了第一幅运动的画作:画中涂抹着囚禁这个可怜东西的笼子的铁条。我心中的冲动与后来产生的思绪并没有文字记录相联系。然而,就是这些思绪,产生了我现在这部小说的蓝本,即一
眼睛
评分 7.9分
一位严肃的心理学家可以透过我雨滴般晶莹的密码文字分辨出一个灵魂化解的世界,在那里可怜的斯穆罗夫的存在只取决于他在别人头脑里的反映,而他们的头脑接着也像他的一样,被置于同样离奇的镜子似的窘境中。故事的结构戏拟侦探小说的结构,但说实在的,作者否认有任何玩弄、迷惑、愚弄或者欺骗读者的意图。其实,只有立即看懂的读者才会从《眼睛》中获得真正的满足。即便最易轻信的读者,读这篇灵动闪烁的故事时要认识斯穆罗
绝望
《绝望》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其他作品一样,不含有对社会的评价不公然提出什么思想。它不提升人的精神质,也不给人指导出一条正当的出路。 它比艳丽、庸俗的小说有少得多的“思想”,那些小说一会大吹大擂,一会儿又被哄赶下台。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
斩首之邀
评分 6.4分
《斩首之邀》是美国杰出小说家纳博科夫反乌托邦的小说代表作。它展示了非理性世界的光怪陆离的幻象,讽喻了极权统治的卡夫卡式黑色滑稽悲剧。是一本值得大家一看的小说作品。 《斩首之邀》是自拉自娱的小提琴。世俗之人会认为是在玩弄技巧。老人们会匆忙避之,转而阅读地域性传奇故和公众人物传记。爱好俱乐部活动的女人不会觉得兴奋刺激。心存淫秽者会在小埃米身上看到小洛丽塔的影子。维也纳巫医的门徒们沉溺于共罪和渐进教育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年生于圣彼得堡,1940年他移居美国,成为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其代表作《洛丽塔》《微暗的火》进入现代经典之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他曾在威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教授文学。1961年,他侨居瑞士的蒙特鲁斯。1977年在那儿去世。
“就像每一个疯子自以为是上帝一样,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会死的。” 监狱版“楚门的世界”,卡夫卡式荒诞故事 无辜小人物沦为滑稽闹剧主角 困于时间之狱,等待姗姗来迟的死亡 《斩首之邀》是二十世纪公认的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如同一出监狱版“楚门的世界”。主人公辛辛纳特斯被判处死刑,在监狱里等待行刑日期最后确定的过程中,一边忍受着死之将至的痛苦煎熬,一边又身不由己地沦为一场滑稽闹剧